守护关爱下一代

吃进身体的蔬果、盛装食物的餐具、接触皮肤的衣物、孩子成长的环境,我们希望做到毫 不妥协的干净与安全,没有担忧、没有污染,不该有的都没有。

警惕纺织品中的隐形危害

 提到一些涉及有害化学品的公众事件,相信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像“豆浆门”、“苏丹红事件”等等。很多人听到这些事件的时候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黑心商贩或监管不严。但我想这些都不是重点所在,我希望跟大家分享一个新的思考:第一,作为公众本身,我们的认知度是不是足够?第二,在我们的行业和行业之间是否真的构架了一座不可逾越的关乎化学品跨行业转移的桥梁。

  廉价的洗涤液含有欧盟已禁用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最近两年,跟服装最紧密相关的事件是绿色和平组织做的全球范围内的品牌服装及品牌供应商的有害化学品检测活动。从他们的调研中,发现纳入检查的知名品牌几乎毫无例外地检出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它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欧盟已经禁用,在中国也有相应的限制措施。通俗来讲,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就是一种廉价的洗涤液。

  我们在追求美的同时更要关注安全,美的背后可能存在各种隐性的杀手,如同某些化妆品能够毁容,衣服甚至可能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等。壬基酚在纺织行业是一种廉价的表面活性剂,在纺织行业用量非常大,但目前还没有相应的机构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

  免烫工艺加入了2D树脂,衣中甲醛由此来

  公众都熟悉甲醛。甲醛从何而来?和服装又有什么关联?为什么会有含甲醛的服装?很多女性都比较喜欢买纯棉衣服,但是纯棉衣服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易起皱。以前买的纯棉织物洗完了都会发皱,所以需要熨烫才能再穿;而现在的棉织物一般都会做“免烫”工艺整理,即在布料上施加像2D树脂类的整理剂,用以增加布料的抗皱性,这个发明在美国也叫“洗立穿”。2D树脂是由醛和酰胺类物质缩合而成,这种物质不稳定,在服装后续穿着中会发生分解并释放出醛类物质,这也就是甲醛释放的原因。

201261日我国正式颁布了新的生态纺织品国标——GB18401-2010,大家买衣服的时候可以注意参照。

  “毒校服”和苏丹红都是偶氮染料惹的祸

  “上海毒校服事件”给整个中国教育系统上了非常严肃的一堂课,这一事件也反映出了三件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

  第一,服装安全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重点。“毒校服事件”中的毒从哪儿来?主要就是偶氮染料,分解后会产生苯胺类有毒致癌物质,对人们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偶氮染料在欧盟或者国标中都被认为是致癌的,而且都是被禁止使用的,苏丹红就是偶氮染料中的一种。有一份调研数据显示以偶氮类为主的化合物如果与人体长期接触,形成积聚,患膀胱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群的28倍。服装如果存在这样的危害,很多喜欢啃手指、啃衣服、咬扣子的孩子二十年后患了癌症,谁会联想到是二十年前穿错了一件不合格的衣服呢?

  第二,纯棉不一定就是完全的好质量。中国的棉花基本上是在农药的庇护下长大的,而国内纺织服装安全检测中并未将纯棉产品中的杀虫剂检测作为一个重点监控对象。所以,如果一定要给孩子穿纯棉衣物的话,请务必在购买后进行热水充分洗涤。这样至少可以消除一定的有害残留物质。

  第三,谨防服装重金属危害。例如,很多纺织品容易孳生细菌,有机锡可以防止细菌的产生,但锡本身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纺织品中含有的重金属,很多来自染料或颜料印花、染料中的媒染剂以及棉花里面由于工业污染沉降对土壤的影响而含有的重金属。涂层印花、特种印花中使用的无机颜料很多都会含有重金属。所以,颜色太鲜艳、亮丽而且不掉色都可能意味着衣物中会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残留。

  学纺织品化学就像在温习有害化学品目录

  全世界纺织化学助剂使用量大概有30%40%在中国,中国俨然已经成为全世界助剂加工基地。我们自居纺织世界领先,但同时我们带来的污染也横贯全球。

  纺织品问题也反映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本人在北京服装学院工作,工作中有一个很大的感触就是,现在行业类的学校由于还是沿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外的教材进行相关教育,教学中形成了一些定势思维,比如抗皱整理一定要用2D树脂。学习的第一件事不是想到环境安全,学生学的只是一个工艺。我们的教育没有联众,忽略了学术和应用间的交流和互相贯通。


Copyright © 2013 orangehouse.com沪ICP备17041799号-3